2025-04-09 |
前几天发了篇文章,提到在中美互加关税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经济要腾飞了。
今天( 4 月 9 日),资本市场对海南板块的强烈预期集中显现,中国中免(港股)单日涨幅达 24%,海汽集团、海南机场等企业股价涨停,充分体现了市场对自贸港政策红利的高度认可。也印证了前几天文章的核心逻辑。
一、自贸港核心政策优势明显
(一)零关税
海南自贸港实行零关税,其中:
封关前,通过 "一负三正" 清单实现四类商品进口免关税,2025 年新增未烘焙咖啡、乙烯等 297 项原辅料零关税清单,企业进口成本降低 15%-30%。
封关后,实施 7% 综合销售税(较内地 13% 增值税率显著降低)和零关税,形成 "关税洼地" 效应。
(二)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企业端,鼓励类产业享受 15% 企业所得税率,年利润 1 亿元企业较内地节省税费约 1000 万元。
人才端,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封顶 15%,百万年薪群体年节税达 8 万元。
政策吸引力促使中免集团等企业将运营中心迁入海南,形成明显价格竞争优势。
(三)税制简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简并,逐步转向零售环节征收销售税。以设备采购 5000 万元为例,可一次性税前扣除,释放现金流 750 万元,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受益产业价值分析
(一)免税行业龙头企业
1.中国中免
作为全球最大免税商,中国中免在海南自贸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 年海南地区营收 288.92 亿元,占总营收 51.4%,虽同比下降 27%,但市场份额逆势提升 2 个百分点至 85%。其核心优势包括:
—— 渠道布局完善:运营三亚国际免税城(年销售额超 600 亿元)、海口国际免税城(2024 年销售额 289 亿元)等核心项目,形成 "机场 + 市内 + 离岛" 全渠道布局。
—— 供应链效率提升:通过海南保税仓实现 "前店后仓" 模式,进口商品周转效率提升 ,香化品类价格较内地低 15%-20%。
—— 政策创新应用:封关后计划推出 "保税展示交易" 新业态,允许消费者先体验后完税,进一步激活高端消费市场。
2.海汽集团
海汽集团通过收购海南旅投免税品有限公司(海旅免税)切入免税赛道,重组完成后将形成 "交通 + 免税" 双轮驱动格局:
—— 重组进展顺利:原计划发行股份收购海旅免税,现调整为现金或资产交易, 2025 年封关前可能会完成交割。海旅免税 2024 年营收 13.8 亿元,离岛免税市占率 7.45%,具备快速扩张潜力。
—— 协同效应显著:依托海南环岛高铁、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布局免税提货点,打造 "出行即购物" 场景,预计 2025 年免税收入占比将达 40%。
(二)交通物流枢纽企业
3.海峡股份
海峡股份独家运营琼州海峡 92% 的客滚运输业务,2024 年运输车辆 552 万辆次,同比增长 3%,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 物流枢纽地位:参股的新海港智慧物流园区年吞吐量突破 1000 万吨,冷链仓储能力达 50 万吨,封关后将成为东南亚冷链物流中心。
—— 政策红利释放:海南离岛免税商品 70% 通过琼州海峡运输,公司计划开通 "免税品绿色通道",预计 2025 年运输收入将持续提升。
4.海南机场
海南机场通过 "机场 + 免税 + 临空经济" 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
—— 免税业务布局:参股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持股 49%)、三亚凤凰机场免税店(持股 39%),2024 年免税相关收入占比 25%,投资收益 1.2 亿元。
—— 枢纽功能升级:三亚凤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2025 年投用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 4000 万人次,免税商业面积扩大至 10 万平方米。
—— 临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的美兰临空产业园聚焦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业态,预计 2025 年入驻企业超 200 家。
三、自贸港经济即将起飞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更是我国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压力测试"。
中美加征关税后,海南的零关税地位突出,企业将争相在海南设立企业。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背景下,这片 3.54 万平方公里的岛屿,正逐步成为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 "封关倒计时",建议重点关注三大主线:
一是免税龙头企业(中国中免、海汽集团),受益于消费回流趋势;
二是交通枢纽企业(海峡股份、海南机场),承接物流增量需求;
三是政策敏感型企业(海南发展、罗牛山),有望获得国资资产注入。
当然,也要警惕免税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风险,重点关注 2025 年封关前的制度红利释放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