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
在股票市场早期时候,为了稳定股市,把公司的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前者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而后者则不能,现在,股票市场比较开放,旧的体系显然不符合当前的情况,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那么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
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
非流通股是指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根据其是否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可以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前者主要成分是社会流通股,后者主要是国有股和公司股,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问题,非流通股不符合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要求。
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它是指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权转让制度差异的过程。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得股份的流通权,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流通中的一部分股份,另一部分在市场流通。股权分置改革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改革不发达和制度设计的局限性造成的制度缺陷。截至2004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3.55%。国有股占流通股的74%,占总股本的47%。
股权分置改革有何意义?
非流通股导致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不合理,不规范,表现为: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分为两部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的比例非常高,约为2/3,有限定出售时间,因此,相同的股份具有不同的权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具有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使流通股股东存在质疑,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随着资本市场四种制度的改革,股权的真正实现是解决非流通股股东A股权利问题的标准。
解决这一问题,本质上是促进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差异,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约束机制。这并不是要解决减少国有股等非流通股的问题。当前的非流通股转换为流通股后是否真正进入流通领域,不仅取决于股东的战略选择,还取决于相关制度的约束。
因此,非流通股的改革就是将不可流通的股票转变为可流通的股票。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以前非流通股的股票数量众多,因此不可能一次更改所有股票,这会将导致市场不稳定,只能缓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