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
4月7日全球股市大幅度收绿,这是历史性的一天。
这一现象,远不止是数字的波动,它映射出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此次冲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真正的意味着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结束,产业链与供应链也迎来重构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大国间的博弈才刚刚起势,未来充满变数。
不可否认,这对中国的冲击巨大,无论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无论是积极反制还是审慎权衡,局势的发展已不由我们单方面决定。
问题的核心并非中美贸易顺逆差的数字,也不是谁在贸易中占了便宜。自由贸易的本质,本就是互利共赢,如今的局面,实则是美国单方面改变了游戏规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现实,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短期内,这极有可能影响中国实现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若美国对中国出口美的全部商品,按接近70%的现行税率加征关税,中国出口行业在本年度将面临极大挑战。不管我们用什么手段去影响中国经济,至少会影响中国经济1到1.5个百分点,致使全年经济承压。但从长期视角而言,这无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契机。
危中有机:以内需驱动推动经济转型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契机?当我们清醒认识到,长期对美、对全球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为继,就会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不管未来中美经贸谈判结果如何,以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然走到了尽头。
此前我多次强调,无论我国是否采取反制行动,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很难改变。因此,我国目前采取的反制措施,无疑是正确且必要的。但相较于单纯的反制举措,更重要的是,我们需清醒认识到,曾经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旧有规则已然终结,切不可再心存幻想。
我们必须摒弃幻想,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不能仅仅因为美国市场受挫,就寄望于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尽管拓展其他海外市场确有必要,但我们必须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推动中国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决心。以往提及提振内需,往往是在遭受外部冲击时的权宜之计,总认为冲击过后,旧有的发展模式仍会延续。但如今必须认清,旧有的发展模式已彻底成为历史,我们必须痛下决心。
为此,我们要构建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中国宏观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应全面向扩大内需倾斜,将各类资源聚焦于内需市场的培育与拓展。
此次,假设通过补贴以及一系列政策举措,维持产品出口,这本质上等同于补贴国外消费者。与其如此,倒不如将补贴资源用于激活国内消费市场,让国内民众受益。
全球贸易不会走向终结,众多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但中国经济必须转型,我觉得如果经过这次外部压力的倒逼,中国经济仍未能实现转型,未来发展或将面临诸多困境。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反思过往,国内不少产品以较低利润售卖,出口产品物美价廉,却仍招致诸多国外方面的反对。既然如此,我们理应将更多精力投向激活国内消费市场,让国内民众享受实惠。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万多亿元。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市场在规模上尚不足美国的一半。然而,我国GDP已经达到美国的65%至70%。倘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提升50%,便会形成近25万亿的规模,与之对比,我国对美出口规模为5000多亿美元,谁大谁小我觉得一定要分清楚。
所以我认为若能妥善处置当前问题,这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重大机遇,促使中国经济实现转型。我相信全球市场经历此次深刻变革,过去的时代画上句号,新的时代将会开启。
当前,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千万不要只看眼前,现在是阵痛,若转型不成功,以后会更痛,所以是“长痛”还是“短痛”?我想答案不言自明。